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普瑞恩特(pri
t)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五种取向分别是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技术学取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这样清晰地划分课程设计取向,在实际中这样的划分也是存在的。
答:错,著名课程专家艾斯纳和麦格尼尔的研究对课程及课程取向作了具体描述,并归纳了五种课程取向。普瑞恩特(pri
t)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并指出许多具体课程所采用的是综合课程取向。2、由于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设计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所以往往只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的课程取向。
答:错课程取向可以影响课程理论研究工作者设计和分析具体的课程,也可以决定教育实践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实施一项具体的课程方案。可以说,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课程取向。只不过有的人能够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课程取向,而有的人没有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课程取向。但在具体地制定有关的课程方案或是采用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执行课程计划时都会表现出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实际上就是一种课程取向的反映。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
f“课程”一词很少出现。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
cer)《什
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