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系,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些概念的区别,而是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绘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教师实际上是做模型构建的示范),就概念的生成展开了下面的一系列对话:教师:在老师所画的图中,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代表什么?学生:联会。教师: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个概念是“同源染色体”,按照对字面的理解,你认为该怎么定义呢?学生:来源相同的染色体。教师:既然来源相同,那为什么配对的染色体要用两种颜色表示呢?(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同源染色体不是指来源相同的染色体,而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联会的两条大小和形状相同的染色体,两种颜色分别代表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教师:大家对这样的定义有没有不同意见?教师: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大小和形状是不是绝对相同呢?是不是只有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在联会配对之后才出现同源染色体呢?(教师演示受精作用课件、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以及受精卵中染色体组成,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来源、形状和大小有什么特点?学生: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教师:那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是不是同源染色体呢?如果是的话,同源染色体概念的要素什么?学生:①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二)运用模型方法揭示生物现象本质特征【例2】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抽象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本质特征背景:在第一模块的学习中,学生曾经以二条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为例,绘制了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形态和行为变化图解,即模拟模型(见图解1)。师生共同回顾,教师展示模拟模型(图解1)。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或黑板的挂图,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绘出减数分裂过程各时期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或挂图的图解,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绘制图解,学生小组展示模型构建的成果,师生展开交流和研讨,师生共同对学生的模型进行修改、分析和评价,师生逐步归纳抽象出规范的物理模拟模型见图解2和图解3。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下列问题:①染色体是什么时候进行复制的?②同源染色体何时分离?③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期?④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子细胞有无姐妹染色单体?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与有丝分裂有何异同?⑥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应位置标出1对等位基因(Aa),并思考该对等位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