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稳态与环境》所属章节第三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三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二节模型建构内容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如果具体教学中模型建构过程切实得以落实,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真正的“做”科学的过程,既能学到知识内容,又能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生物学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另外,在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模型建构,但却必须运用模型和模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例如,“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第五章第四节安排的制作活动建议:“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就是运用模型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制作的是一个活体物理模拟模型。运用这个模型进行的是对生态系统运行的模拟实验。该制作活动一方面需要对生态缸的组成成分、结构、环境、性能等作分析,另一方面需要对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流动状态及其调控作分析,这对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等,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三、运用模型方法进行中学生物教学
模型给人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思路、角度和方法。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模型方法被广泛运用。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在生物科学学习中,模型提供观念和印象,是非常吸引学生的生动的感性材料,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进行一个模型建构,教师应该只是提供一定的指导,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模型建构。
f以下通过《遗传与变异》模块中第二章的“减数分裂”一节(两个课时)的教学,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模型和模型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由物理模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对减数分裂本质的认识。(一)运用模型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对于概念的学习,模型建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一般都是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完善过程。模型和模型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概念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例1】“联会、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比较和掌握同源染色体、联会概念的区别与联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