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刘淑平(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甘肃744600)【摘要】:高中生物这一理科课程具有很大的抽象性,需要借助模型帮助学生学习,以解决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抽象问题,并且扩展他们的思维,帮助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教学中模型构建的含义及其建构方法等,重点阐述了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关键词】:模型构建生物教学作用与意义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并且在新教材中也特别列出了一个好方法,即“模型建构”。模型建构是《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模型建构教学,不但教给学生一种认识和研究生命现象的新方法,也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一种教学方式。模型建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发展,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而且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1、模型构建的定义及类型必修1教材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分三类: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如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如“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曲线等。2、模型构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由于模型建构在生物新课程教学的运用中的重要性,为更好的把模型构建与生物新课程教学相结合,提倡应将模型建构与生物学常规教学有机融合,模型建构的前提应遵循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的原则。在建构物理模型前需要通过观察、统计、实验、查阅研究史料等方法掌握模型对象的特征,寻找合适的模型展示方式,选择恰当的模型建构材料。在建构过程中,遵循先大后
f小、先简后繁的原则,由表及里、先框架后细节进行逐步建构。初步建构完模型后,还需要进一步审查模型的科学性和美观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从而力求客观真实反映认识对象的特征。如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蛋白质结构模型、细胞膜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同时,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