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主题活动?在主题选择上,是学生的需求更重要还是课程理念更重要?课题组根据这两种思路进行了两类研究:一是根据学生需求选择主题二是根据课程理念选择主题。
结果是两类研究在选题阶段都遇到了困难:若完全从学生需求出发,主题不是过大就是过小,很多活动没有实现的可能和价值,因此,需要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或改进。如果单从课程理念中的三个维度或是四个领域出发,会导致选择的主题类型范围过广、过宽,不适合综合知识匮乏的小学生。
通过讨论,课题组认为要从课程理念出发,综合考虑学生需求等要素构建课程主体框架。活动主题主要以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两大领域为主每学期设计1~2个结合社会大课堂活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主题并在各个主题活动中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于是,在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大活动维度指导下,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细化成了11个学生乐于探究和适宜操作的主题类型,如环境保护、设计制作、劳动技能、生活技能等,从而形成了连续性、阶梯性的主题活动系列。这样,教师就明确了活动内容选择的方向,就可以结合学生的需要进行改进和设计了(图3)。
在主题类型建构下,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利用倒三角螺旋状结构组织课程编排方式,选择学校特色资源和主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中段侧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旨在系统方法指导的小主题、短周期活动居多高段侧重培养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各学科配合的社会实践大主题、长周期活动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的高年级阶段,开设“创造发明和思维训练”类型的主题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视野宽度。
框架“搭”出来了,但每个活动具体该有什么?该怎么活动?大家又出现了不同意见。课题组内的学科教师不理解为什么有些活动要设计得很大、时间很长,比如“节水行动”“走进首博”。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什么不能像学科课程那样“一课一得”呢?为什么学生的活动是开放式的任务呢?怎么判断活动是否有效地达成了目标呢?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又呈现了出来。
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建议小学阶段以小主题、短周期活动为主,每学期结合德育活动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活动。
问题三:怎样有效地进行活动
通过对区里研究课的观摩,笔者发现,有些教师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