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还没有真正“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就来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片面追求外显的、热闹的形式,学习活动设计缺乏内涵、缺乏思维的深度,看似气氛热热闹闹,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语文素养没有得到真正提高。有位老师执教人教版一年级课文《乌鸦喝水》时,学生才刚刚读了一遍课文,老师就让同学们分小组表演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学生们兴奋异常,大呼小叫,忙这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老师简直无法调控,一堂语文课就这样匆匆而过,试问,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提高哪方面的语文素养?r
r
一方面,教师忽略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读的指导。众所周知,读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对读的指导,尤其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样才能对文本进行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充分领略语言的精妙,不断提升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惟表演化”的设计也忽略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惟表演化”的语文课中,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口齿伶俐的学生才具有“话语权”,其他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不能均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和机会。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r
r
三、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无限膨胀r
r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崭新理念,其设置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综合性学习不再拘泥于遣词造句,而是关注自然、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道德等各个领域;在方法上,不再单单通过语文课内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是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为了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精力和课内外时间搜集整理资料,把学习目标定位于多方面了解科学、文史知识等,导致语文课所涉及的更多的是其他学科的内容。这些老师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他们忽略了语文学科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语文的阅读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其核心的任务就是语言实践,真正用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充分考虑语文课的上述特点,才能保证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那种完全撇开语文学科特点,而把语文阅读课上成自然课、历史课的倾向,虽貌似综合、研究,但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的伪综合,这样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