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已在在我区全面推进,新理念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许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机地融进课改精神,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崭新气息。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理念,一种局面。”深刻地揭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必然联系。但是,理念并不能完全代替行动。有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实施新课程教育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障,但绝不等同于就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教育。要想理念转化为理想的境界,中间还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思考与实践的反复轮回的探索过程。透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这种现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新课程理论指导,缺乏必要的教学反思,所导致的教育失效或效果不明显的一种教学行为。下面就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现象谈一谈拙见。r
r
一、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简单化r
r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的老师片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份追求形式,造成认识上的肤浅化,操作中的简单化、表面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有时,文章很浅显,或者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是诸如“这个音节的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等这些无效的问题,造成了大量有效学习时间的浪费……更多时候,小组讨论刚刚开了个头,老师就匆匆宣布讨论结束,也不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讨论、合作流于形式。另外,还有在学生讨论起来以后,课堂气氛热烈,老师却又不知如何引导、调控,如果学生发表了与自己意见相左或出乎自己意料的意见,教师容易扮演知识权威的角色,搞一言堂,或三言两语又转回自己原先的思路,仍旧以我为中心地讲下去。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换感受。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思维有多种角度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大家意见不一致时,在这些真正有必要讨论时,让学生研讨合作,各抒己见,求同存异,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取得实效。r
r
二、学习过程追求热闹的形式r
r
课改实施一阶段后,一些老师认识上走入了误区,不管什么语文课,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还没有仔仔细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