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简介P145147。此部分请结合教材内容,重点掌握“一、发展简介教材P145147。此部分请结合教材内容,重点掌握“第四种剧本”及各类剧作的基本情况、代表作等四种剧本”、及各类剧作的基本情况、代表作等戏剧(主要是话剧)在5070年代是受重视的文艺样式。但,如果它过多地受到关注、重视的话,那也未必是好事。二三十年代著名的剧作家,如曹禺、夏衍、李健吾、吴祖光、袁俊、田汉、洪深、陈白尘等,有的停止写作,有的虽有作品问世,但水准已经大为下降。建国之初,大规模的戏剧汇演,直接刺激了话剧的繁荣。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有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宋之的《保卫和平》,歌颂新中国的有老舍《方珍珠》、《龙须沟》,夏衍《考验》等,反映妇女解放问题的有《赵小兰》、《妇女代表》、《妯娌之间》、《家务事》等“妇女解放剧”。在1956年贯彻“双百方针”之后,出现了何求《新局长到来之前》、李超《开会忙》等勇于针砭时弊的“讽刺独幕剧”。50年代中期,还有反映和揭露现实弊病的岳野《同甘共苦》、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等被称为“第四种剧本”的多幕话剧。但这一“第四种剧本”时期短暂的戏剧繁荣很快就被1957年下半年开始的“反右”所中断,文坛、剧坛严重萧条。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60年9月,在历史剧创作受到重视和鼓励的形势下,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等成为此时剧坛的重要收获。对于中国现代剧作家来说,站在现代政治和社会情绪的基点上来阐释“历史”,从中发现“诗情”,是他们的一贯创作方法。不过,当代的这些历史剧,显然,太过“现代化”和政治化。现实政治观念对“历史”的“入侵”既显得过分,也有些勉强。与历史剧的收获几乎同时,为配合60年代初期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剧坛上还产生了刘川《第二个春天》、沈西蒙等《霓虹灯下的哨兵》、贾六《雷锋》、丛深《千万不要忘记》等被称为“社会主义教育剧”的话剧。它们在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上受到“阶级斗争”思维模式的影响,为“文革”时期“样板戏”的出台作了铺垫。二、《茶馆》、《茶馆》茶馆在老舍十几个话剧中,成就最大、反响最强烈的是《茶馆》,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是中国话剧艺术的经典。首先,它主题重大深刻。王利发的改良主义、常四爷的单打独斗、秦仲义的实业救国其次,艺术构思巧妙。1、三个时代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