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10:“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20101213193721
此部分请按照材料自学,掌握各种思潮的含义、代表作家作品及意义或局限、不足。
一、伤痕小说:
制造了一幕幕悲剧的“文革”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永远不能回避的灾难性事件,它在人民身心上刻下了累累伤痕。携带着“五四”新文化传统的文学深切地感受着体验着全民族全社会的深创巨痛。由此,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灾难,用血泪控诉十年的不幸和悲剧,宣泄整个民族痛定思痛的强烈情绪的“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命名,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除此之外,伤痕小说的代表作还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郑义的《枫》、陈国凯的《代价》、莫应丰的《将军吟》等。
人们一般把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的《伤痕》,作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作者卢新华用动人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王晓华的母亲被打成“叛徒”后,母女两代人的生死离别。母亲带着难以平复的伤痕,在无法见到女儿的遗憾心境中寂寞死去,女儿曾同“叛徒”母亲彻底决裂远走他乡,生活在冷漠和凄凉中。当她重回母亲身边,母女二人已生死相隔。小说以个体的伤痕概括了一个民族的伤痕。
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人民文学》)中宋宝琦和谢惠敏,都是心灵遭受戕害的畸形儿。
“伤痕文学”的特点、意义与局限
“伤痕文学”是“文革”内乱的一面折射镜,(1)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实反映了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功能和浓厚的悲剧意识。(2)它通过善良人或弱者受害的情节模式,调动悲剧特有的情感功能,来揭示极“左”路线对人们心灵的严重扭曲及其所导致的不幸命运。(3)“伤痕文学”大多以写实的形态出现,基本保持了传统的描述人物命运和事件进展式的结构形态,叙事方式上的单一性和直线性,叙述顺序上的时空对应性,是伤痕文学的基本形态特征。
f由于“伤痕文学”在内容上侧重于政治上的否定和翻案和单一的宣泄义愤的情感模式的局限,使它只重故事讲述的表层意义而缺少对悲剧根源的深层开掘,只注重描述“人在历史中”的悲惨遭际而缺少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