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胜任力模型论文胜任力模型论文
胜任力模型在高校学生骨干选拔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传统的高校学生骨干选拔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以高校学生骨干胜任力为基础的选拔方式。根据胜任力模型确定学生骨干选拔原则,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实现学生骨干的科学选拔,为确保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今后培养学生干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胜任力;学生骨干;选拔
在全国各地高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开展各类大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生力军的学生干部被寄予了厚望。然而原先对于学生骨干的培养选拔,囿于传统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较为主观,难免顾此失彼,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培养和工作的质量。种种弊端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新形势下高校学生骨干的选拔模式。
一名学生干部,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胜任什么样的职位,通常与其胜任力相关。将胜任力模型应用到高校学生骨干选拔中,可以使学生干部培养更科学,学生工作质量更有保障。
一、胜任力理论以及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或文化)中卓有成就者与表现平庸者相区分的个人深层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
f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量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1。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组织行为学家麦克米兰于1973年提出。胜任力被分为基准胜任力以及鉴别性胜任力。基准胜任力,如演讲能力、写作能力等都能在短期内较容易地通过培训来改善,属于外显性的胜任力特征;鉴别性胜任力,如性格特征、工作动机等无法在短期内进行改变发展的特征,属于内隐性胜任力特征。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主要依据在于其外显性胜任力特征上。
浙江大学沈燎、刘枭结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构建出知识水平、技术能力、性格动机、职业品德四维度的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为今后的实证研究和现实的实践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如管理学知识、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可以通过选拔后的培训,在短期内进行发展改进;而性格动机、职业品德,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而又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骨干今后的工作绩效,所以在选拔阶段就要予以关注。本文在已构建的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将模型应用于学生骨干选拔阶段,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选拔学生骨干的意义
现如今,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