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既有问题也有新机遇,扶贫措施应从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生产条件入手,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贫困人口转移、产业扶贫与搬迁扶贫等相结合式扶贫。王亚玲《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对策研究》在对我国农村贫困特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上,认为当前的农村扶贫面临难度增大、贫困标准太低、地方财政困难等难点,从而在扶贫政策、改变投资结构、改革扶资金瞄准机制和管理机制、实现开放式与发展式相结合的扶贫等方面开展扶贫。李卫明《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如何有效衔接》在分析了农村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在各自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建议采取建立健全农村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完善农村低保生活保障制度,调整扶贫开发政策的措施,从而实现农村扶贫与低保制度相对接以提高农村扶贫的效果。吴维玮《庆农村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研究》在分析了农村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对接过程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对象识别机制、建立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追踪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完善分类扶助落实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完善扶贫开发配套措施等实现农村扶贫开发与低保制度相衔接机制以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3精准扶贫的研究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和中央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来,不同学者和地方从精神扶贫的定义、扶贫对象瞄准问题、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实践。
4文献述评
通过对以上有关扶贫研究文献的梳理后,可以发现:上世纪的研究文献,虽对贫困、反贫困的定义各有侧重点,但是其基本的内涵都是集中在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等物质和精神需要核心问题上的。进入本世纪,有关扶贫的措施的研究就慢慢地涵盖了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生态扶贫等等。但大多呈现出离散化、单一化的特征,很多研究存在着就单一问题谈单一问题的特征,缺乏系统性。有关精准扶贫研究的更甚,重在介绍各地区经验和作法,理论研究文献相对不多。但这些研究为我们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思路,比如“产业扶贫”“社保兜底”“教育扶贫”等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了各地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我们有理由坚信,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将取得圆满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指日可待。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