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验室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二)血型与输血的一般知识。
第四章血栓与止血检查血管壁的结构内膜层:内皮细胞、基底膜中膜层:平滑肌、弹力纤维、胶原外膜层:结缔组织
血小板的止血机制
Plateletadhesio
reactio
plateletglycoprotei
ⅠbⅨⅤ经vWF介导黏附于暴露的血管内皮。
Plateletaggregatio
reactio
glycoprotei
ⅡbⅢa经fibri
oge
的介导发生聚集。以上为第一相聚集,呈可逆反应
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releasereactio
:ADPATP5HTAPa
tiplasmi
PF4βthromboglobuli
β血小板球蛋白)等,加速血小板聚集反应,形成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反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临床意义: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延长见于:Ⅷ、Ⅸ、Ⅺ明显减少,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和Ⅺ因子缺乏症;严重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Ⅴ、Ⅹ缺乏(均属共同途径所需凝血因子);严重的肝病(不能满足正常机体所需凝血因子的供给);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类药物治疗或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f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栓性疾病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RISI,参考值10±01。临床意义:
PT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
凝剂、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
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TT)临床意义:延长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定义:是一种发生在许多严重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特殊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血系
统,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血栓-出血综合症。(早期为高凝状态,后期为低凝出血状态)
溶栓疗法是指应用溶栓药物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从而使血管再通,恢复血循环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些溶栓药物应用过量便会造成出血;用药不足达不到预期疗效。因此,在药物应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实验室指标监测。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弱是血栓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第六章心肝肾的临床化学实验诊断第三节尿及肾功能检查本章重点z1、掌握尿液性状、化学检查各项意义一,24小时尿量
1、参考值成年人:1000~2000ml24h。2、临床意义多尿:是指成人24h尿量经常超过3L饮水多、尿崩症、DM等少尿:是指24h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