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之间存在某种替代成本,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当局对非货币物品的追求将导致企业成本的上升与企业净利润的下降。所以,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谋求更多的非货币物品,使委托人的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3、信息经济学理论。委托代理关系及由此产生知识的局部化和专业化,是信息不对称的根源。信息来源于对交易或非交易的处理结果,是对使用者有用的资料或知识。如果信息是对称的,信息的使用者与信息提供者对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同,那么,信息提供者就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对会计信息进行随意处理。因为此时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结果造成的信息含量为零,即企业管理当局无法通过随意选择会计政策等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但是,在现实中,总是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通常会比信息使用者了解更多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即使是在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前者比后者也常常有更深刻的理解。企业管理当局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如果是为了向外界提供更相关、更可靠的信息,则不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如果是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会计政策,则属于典型的盈余管理。外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因而无法判断会计报告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这也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empire
ewspage(二)会计学原因1、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和滞后性。随着现代企业的出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数量剧增,且多分散在企业外部,由于契约成本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像古典企业那样以一系列的私人契约来规范和限制会计信息,并且由于会计信息是一种消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因此必然产生“搭便车”的现象,结果谁也不愿耗费其契约成本,最后自然只能由政府出面强制对会计信息进行规范,私人契约转化为公共契约,会计准则便出现了。因此,会计准则的出现动因应该在于私人订立契约成本过高所致。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契约,也具有不完备性。并且会计准则的制订也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相关者相互间博弈结果的一种综合平衡。在会计准则制订的博弈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为了追求各自的效用函数最大化,提出各自的要求,这其中也包括准则制订机构本身。它也是主要的参与者,它也是有自己效用函数的经济人,其效用主要表现为准则制订的垄断权和权威性。因此准则制订机构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要权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考虑契约成本(包括准则制订成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