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的制度文化。16、精神文化:班风、学风、校风。(认知、情感、价值、理想成分)17、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18、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判断)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具有能动性。3、个体身心的发展动因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孟子(本性是善的)、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人的一切行为是本质力量),格塞尔(成熟机制,基因)外铄论:洛克《白板说》华生(婴儿论)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1)顺序性(循序渐进):皮亚杰,(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2)阶段性(针对性):拔苗助长、临节而施、(3)不平衡性(关键期:青春期)
f(4)互补性(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如失明者补听觉(5)差异性(因材施教)6、个体身心发展多种因素影响: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判断)8、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3)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特殊才能和个性发展(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延时性和即时性9、个体主观能动性:生命体进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活动。10、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11、少年期(13141617岁)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12、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13、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第四章教育目的1、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的目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全过程。3、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4、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5、教育目的是总方针,培养目标是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某阶段的要求。6、制定教育目的依据:(1)受制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