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交替的平稳过渡。3试卷结构:满分100分;全卷题量适度,共有两大题型,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试题分为必答题和选做题,充分体现人性关怀。选择题12道,每题4分共48分,非选择题一道4小问共37分,选修15分。试卷结构合理、编排有序,选择题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顺序组织试题,符合学生的认知和答题习惯。二、试卷评价1.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试卷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注意体现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要求。试题不拘泥于某个版本的教材,重点考查学生依托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分析、解决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2.整套试题渗透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较为突出的如必做题第38题比较中西文明转型的不同走向,第41题三道选考题都体现了对政治文明的关注。3.较好体现了试题的公平性。试题大都以材料的方式呈现,注意对课程主体知识以及学生经验的必要依托,在取材和答案的组织上兼顾不同版本教材。4.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命题涉及《考试说明》中“儒家思想的演变”、“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过渡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古希腊文明”、“十月革命”、“李贽”、“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启蒙运动”、
14
f“华盛顿”、“孙中山”等考点,体现了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杜绝偏、难、怪、繁题,避免对知识点考查过于细微琐碎的偏向,凸显历史活动中历史人物的主体性地位,学科性鲜明。5.加强学科内综合能力考查。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如15题“近代农产品出口”、24题“经济体增长比较”、41题A(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41题C(孙中山与华盛顿的比较)关联中外;试题第13题以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考查公元纪年,贯通文史常识的考查,16题以新申报对五四运动的白话文报道贯通政治和文化的考查,18题“过渡时期特点”打通政治和经济的考查,20题“雪莱语”贯通西方文明从古希腊到近代的发展传承,38题更是将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完全融为一体。试题还适度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如试题第13题也可以说是贯通文史体常识的考查,17题“东渡黄河”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常识,考生需充分调动史地知识,方能解出此题。23题史学理论关于“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的结论也蕴含了一定的哲学原理,2425题以题组的方式将历史和政治联系起来,与政治学科共用材料,这种“文科综合”的呈现方式是比较新颖的尝试。6.适度体现本省特点,出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