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新的亮点。在充分考虑区域公平性的基础上,在试题选材上适度涉及福建地方史,体现本省特点,特别是我省的区域特色、改革开放中的突出贡献和历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如第14题选择题“闽人以海为田”的生存方式、第19题选择题“《福建日报》松绑的呼吁信”、非选择题38题“李贽的思想”等。涉及福建地方史,考查考生对本省地方史知识的掌握,这是历年高考中未曾有过的。该题通过命题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成为地方史考查的立足点。7.增强内容效度。试题适度兼顾学科知识的覆盖和知识结构的相对均衡。考点涉及古今中外,分布得较为科学、合理:必修一和必修二、必修三分值趋于一致,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分值略高于中国近现代史。必考题(85分)的分数分布大致如下:必修一28分、必修二28分、必修三29分;中国古代史31分、中国近现代史22分、世界史32分。从国别的角度看,试题涉及希腊、英国、美国、俄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重要的世界大国。
15
f8.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选择题第14题古代福建人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的考查隐含着对海西历史渊源的追溯,17题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是当前国共关系良好进展的历史回顾,19题和24题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最好诠释,第41题三道选考题都蕴含了对政治体制变革、建立公民社会等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政治文明话题的关注。9、隐性体现热点。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仍然是隐性关注热点体现热点(如中美关系、海西建设、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等)。如第16题引用周年热点“五四运动”新闻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试题的整体设计隐性体现社会热点问题,融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没有回避热点,10、本套考题也注重新的史学理念的考查。第38题李贽和布鲁诺思想,都是东西方文明的体现,试题命题就是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的着眼点,考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交融、影响,用文明史观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阐释。11、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对学生进行考查。试题如14、16、19、20、21、22、23、24题分别以俗语、报纸、史实、言论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入题营造新的历史情境,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的知识阅读、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2010届教学复习建议1、狠抓基础主干知识。认真参照历史考试说明,注重基础,狠抓教材,狠抓落实,争取不放过每一个重要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