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一是注重模型构建典型案例的选择。由于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关于模型构建的内容的内容比较多(尤其是概念模型),鉴于课时的限制,要选择比较典型的内容给学生在课堂操作,其他一些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操作,某一段内容比较多时,还可以分成不同的组别进行操作,然后安排同学演示交流。二是提高模型构建的可操作性。无论要制作什么模型,首先要了解这个模型的基本特征,组成单位或基本元素,连接方式,需要条件等(含知识储备)。这些条件是一定要在课堂建构之前充分准备好的,否则将无法完成模型构建。只有对所要构建的模型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构建出模型,保证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模型构建是为教学服务的,服务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模型构建要尽可能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操作,从而让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科学模型是对所研究问题原型的简化、优化和理想化,是对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后建立起来的。因此,模型本身体现为对客体的已有认识的总结,是科学认识的一种阶段性成果。同时,模型又要代替原型成为研究对象,又加进了人们的新的猜测和假设,含有新的概念和思想。因此,科学模型,又是进一步研究客体的新起点。31模型建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经验既包括概念系统,又包括表象。前者有概念、原理、规律、理论,后者的成分包含观念和印象。当代不少学者都主张把表象看做一种符号要素,与语言等其他符号要素一样具有抽象、概括、组合和再组合的功能,因而能构成思维的操作。在生物科学学习中,模型提供观念和印象,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获取系统知识的条件,而且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例如,对于概念的学习,模型建构是很直接很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在学习“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时,让学生参照教材上的精子形成图解,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制作的过程和运用“同源染色体”模型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