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安奥克利在对男女的社会和家庭分工进行研究后,在《性别、社会性别和社会》中论证了生物上的性别sex与心理文化中的社会性别ge
der之间的差异。她指出性别分工并不是由男女生物学上的差别决定的自然体,而是社会有意造成的性别不对等的社会规范,从性别规范上揭示了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性和不平
1
f等性。101975年,人类学者盖儿卢宾在题为《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的论
文中,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性别机制理论。认为“性性别制度是制造和规范着性、性别甚至于个性的一整套社会组织;这套组织亲属婚姻在制造性别差异的同时不断地维持着性别差异”。2157
1988年美国史学家琼斯科特在《性别与历史学》中,进一步强调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即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和“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
11
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先后把性别视为社会规范、社会制度、权力关系、分层机制,在性别分析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性别理论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性别理论和实践迅速发展,性别的视角不仅常见于女性研究,西方各国政府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出台政策和制定发展战略时也引入了性别分析的框架。1992年斯特加德等人撰写的《性别与发展实践指南》,从性别、统计、农业、就业、住房、交通、健康、家庭资源管理及实践操作等9个方面全面阐释了“社会性别式发展”理论。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社会性别理论至今仍处于不断整合与完善的进程中,但其独特的性别视角已经吸引了包括女性主义思想家在内的世界各地、各界人士的关注,成为分析社会现象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二)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了解始于1993年在天津举办的“妇女与发展”研讨班。当年海外中华妇女学会第一次同中国妇女研究者合作,与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为期两周的“第一届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在会上以社会性别一词来介绍“ge
der”时,引起震动。这次研讨会开始使中国的妇女研究者们积极地学习和了解社会性别理论。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是社会性别理论进一步传播的重要契机。世妇会的文件《行动纲领》和《北京宣言》就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产物,世妇会推动了中国妇女研究。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探索从1993年到1997年,是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传播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视角吸引了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