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即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和“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1(2)人类学者盖儿卢宾在题为《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的论文中,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性别机制理论,认为“性性别制度是制造和规范着性、性别甚至于个性的一整套社会组织,这套组织亲属婚姻在制造性别差异的同时不断地维持着性别差异”。2157(3)《牛津社会学词典》中认为:“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别。社会性别不仅指社会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3(4)《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性别平等政策》对社会性别的定义是:“性别指的是由社会化过程所构建的女性和男性的作用和责任。性别这一概念也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特点、态度和行为的一种期望。”4
2我国学者对社会性别概念进行了如下阐释:(1)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5(2)社会性别,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6
(3)社会性别指人们由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性别的社会标准,一整套有关男人该怎样行为和女人该怎样行为的观念和规范。7
(4)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以及基于此种划分的社会性别分工、价值评判和权利结构。8
上述不同的表述,角度各不相同,但表达了共同的观点,即区分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差异,强调社会、文化等因素对男女两性的影响,社会对男女两性的群体特征、角色和行为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规范,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和行为都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
二、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一)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从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开始,女性生存权利和地位的改善虽然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轴,但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开始深入探究女性受压迫和遭受不平等对待的根源。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蒙波伏娃就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她指出,社会性别ge
der与生物学上的性别sex不同,女性的不利处境不是自然的,是父权制社会建构的产物。第一次把性别的生物学构成与社会构成相区别。91972年英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