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性,从来不会想到,一种优秀品质如果被推向极端也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而柳传志却是一个“妥协的大师”。作家秦朔在他的《大变局》一书中谈到柳传志,说他的人生修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情练达”。这不是矫饰之词。在柳传志的所有智慧要素中,应当说最精妙的最具深意的东西就是“妥协”。他在顽强地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时,也有足够的胸怀去包容那些他不能改变的东西。柳传志本人并不喜欢“妥协”这个词。他说这两个字里多了一些消极的成分,而且常常迫使自己去做一些违心之事。他在员工面前更喜欢这样表达他的想法:“你想到墙的那边去,就一定要把墙打一个洞,人是过去了,可是墙补打破了。然而还有最重要的,他有足够的智慧去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够改变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的。
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沿着墙走一遍,找到门,从门里过去?”也许真像《北京晨报》记者刘书说的,此人“忍耐了很多很多常人无法忍耐的东西,隐藏过按常例不应隐藏的黑暗,为他人背过的黑锅也历历可数。”可是在我们的国家里,
f妥协、忍耐、隐藏、忍辱负重这些东西,常常就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柳传志有一次接受美国《财富》杂志的访问,承认他在企业管理上只用了30%的精力,其余70%要处理外边的一些事情。“牺牲一些个人的率性自由,多些忍受妥协,是为了和环境之间多些润滑,多乘顺风,使企业在已经够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之外不再另添麻烦。”
杨元庆和他的前辈们之间的种种争端,显著地证明了我们国家的行事准则中一个精妙之处。在大多数情况下,绝对公正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妥协和富有弹性才更加重要。什么时候应当秉公持正,什么时候应当妥协,只有饱经风霜、富有智慧而又修炼到极致的人,才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我特别喜欢这段文字,反复读了好几遍。可能在内心深处,我觉得自己欠缺的正是这种可贵的“妥协”和“弹性”。我一向认为正直、坦率、坚持原则是为人处事的优秀品质,所以一直以来都把这些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原来在机关时,接触的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所以这种处世风格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近几年来,由于从事项目投资,接触的人多、事多、面广,逐步发现自己的处世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过于单纯、直白,钢性太强,缺乏弹性、柔性和包容力。所以有时在与有些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没法迅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影响了工作的推进速度,甚至错失了机会。
这段文字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