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教育发展的结果了。2、上好学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2010年7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之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f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对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提出了要求,“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这一纲要把这个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层面,成为了政府和全社会的行为。但是目前,他们进入城市后,主要有两种教育安置方式:一是以借读生身份插班或单独编班就读于公办学校;而是进入由社会力量创办的专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从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现状和教育资源看,公办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流动性强、工资收入无保障、文化程度较低、居无定所等原因,他们更愿意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相对比较容易进入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虽然门槛比较低,费用低,但其教学条件相对简陋,且部分教师素质相对较差,学习氛围也远不如公办学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公办学校教育资源丰富,各项配备齐全,但若大量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没有收取任何国家规定外的费用,却要加大经费投入,教师的课业负担和管理难度也会随之加重。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这些孩子在学龄前阶段受到的启蒙教育普遍落后于城市儿童,部分公办学校认为农民工子弟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会影响升学率,也会增加班级管理的难度,采取拒收或少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的措施。有些学校特别是优质学校不允许招收农民工子女,有些即使是招收了,也把这些孩子单独编班,采用分班学习的办法。这种“隔离”和歧视的做法,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3、受歧视不公平待遇受到二元户籍制度影响,以及所处生活环境和所受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经常会遭遇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比如许多城市孩子不愿意跟他们在一起玩耍和学习,甚至出现被孤立的现象,老师也不太重视他们的学习,这些都很容易让他们变得沉默和孤独。他们身上劳动能力强、性格朴实、乐于助人等优点很难被人发现,许多孩子也表现出很不适应城市生活和学习的状态。二、解决问题的建议1、试行“教育券”,设置合理化制度,将义务教育与户籍制度脱钩;1995年美国货币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根据托马斯帕因的《政府在教育中的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