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问题研究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面对随父母迁入城市的孩子们的教育,确实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普遍现状:一是失学辍学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业基础差、流动性大等问题,极易造成学校管理上的不便,公办学校接收其入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现行法律或政策的真正实施或者法定权利上升为实在权利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过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依然存在较大障碍。不少地区采用“赞助费”、“借读费”、“多证件”、“限名额”等形式抬高入学门槛,进城务工人员普遍属于低收入人群,难以承受其经济负担。加之,有关证件名目多样,办理流程复杂,周期较长,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据调查,有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变相缴费少则几百,多则上万。证件普遍在5个左右,要完成办理短则l周以上,长则1年以上。因此,导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低,失学辍学现象严重。据统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9.3%处于失辍学状态。二是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偏低。与城市孩子相Lk,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相对缺乏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其就读学校条件相对较差。主要是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或城区中心的普通学校,这这些学校一般都存在资金相对欠足、设施相对欠全、师资相对欠优、队伍相对欠稳的现象。同时,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农民工一般都住在城乡结合部,采取租房居住,通常几个外来工友家庭合租一套民房,居住空间狭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较差,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难以获得安静、干净的学习空间,加之居住所在地人员混杂,治安较差,极易沾染不良习气,导致学习习惯普遍较差。此外,其父母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偏低,闲暇时间较多在打牌、闲聊中度过,对孩子的学习多采取放任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严重缺失。加之农民工大多数从事的是一些短期的工作,家庭流动性大,其子女在随迁辗转流动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各种程度的教材与教育教学环境,加大了学习难度,容易使学生心理上形成了厌学、抵触情绪,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质量自然偏低。以小学与初中的教育衔接为例,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继续就读公办学校或简易学校自办的初中部,大部分在小学毕业后只能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