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在分析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制度的束缚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隔离的、限制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是阻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目前这种严重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虽已松动,但农民进城仍然受到许多限制,进城的成本仍然很高。家庭经营承包是现阶段和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项制度,是给予农民更多剩余控制权的制度安排和把农民偷懒的行为内化为成本的一种激励机制设计,它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现实中由于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缺乏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者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较为完善的规定。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从事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选择“兼业”的经营方式。这样,“兼业”问题与农业小规模经营势必长期存在,从而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有限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但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很不充分,从业人员比例仍然偏低。目前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仅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277,而美国在1997年时就已达到812,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达到了50左右。我国不仅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偏低,而且结构不合理,即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多,新兴服务业比例低。一方面是我国从事公共事业、信息咨询、中介组织、审计、会计等社会服务行业的人员偏少;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又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其自身素质有限,难以胜任“空岗”,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三)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乡镇企业灵活多变的经营机制,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呈现出高速或超高速的发展态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乡镇企业一度成为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19782000年,我
f国转入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2218万人增加到135亿人。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乡镇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产品相对落后以及在自身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缺陷日益突出,原有的发展优势逐渐削弱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