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作为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只有9的大学生考虑到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渠道联系工作。由于受旧的社会习气的影响,仍有19的大学生认为只有凭社会关系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六创业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于毕业后,如果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的调查显示:11的大学生表示考虑自己创业;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有77的大学生愿意或非常愿意自己去创业。总之,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有较好的方面,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大学生已经逐步认可了现行的就业分配制度,对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弱化的趋向,面对激烈的竞争,都希望通过
f人才招聘,靠自身实力谋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大学生心理矛盾的扭曲和沉积,往往使他们出现种种困惑和不适应,易产生以下心理误区:1对现状不很满意,心理失衡;2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个人发展;3渴望竞争环境,但缺乏足够的竞争勇气。另外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产生从众、自卑、焦虑、依赖以及怯懦等不良心理。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不良就业心理产生的原因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就业正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已成历史。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既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和就业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引起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因素很多,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单位、高校教育制度等因素,但从多年毕业生就业的特点看,毕业生自身错误的择业观念从中作祟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大学生自身因素:1大学毕业生自身错误的就业观从中作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长期以来,大学生由国家统招统分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定势,因此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虽有强烈的竞争渴望,但缺少竞争的勇气,当真正面对竞争时就畏首畏尾、疑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不能勇敢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依靠自身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社会关系。面对就业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当自己真正面对竞争时容易心理失衡。2过分注重自身的品牌,追求“门当户对”。受陈旧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常常自身定位为“天之骄子”,总认为高人一等,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眼高手低,招聘时易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