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704年。这一阶段歌行反映的社会面不如第一阶段的广,对人生的咏叹超过对社会的关心。在艺术形式上保持了“王杨卢骆体”的特点,却变四杰的密繁富为秀婉精工,变四杰的展衍放纵为收敛婉约,即所谓“稍汰浮华”。这一阶段的歌行,篇幅一般不超过三百字,因此,主题集中,结构上脉络分明,跳跃性不大,特别是刘希夷《死马赋》、宋之问《明河篇》、乔知之《羸骏篇》等,集中咏一物,结构更为精密。他们也爱使用精美的词藻,但色彩却不如四杰作品那样艳华贵,珠帘画栋、流苏宝盖为明月白云、红花碧树所代替。《明河篇》和《捣衣篇》设色都比较淡丽,《北邙篇》仅用四句稍带丽色彩的句子描写贵族的骄奢,色泽最鲜艳的要算吴少微的《古意》和刘希夷的《公子行》,前者在鲜丽的词汇后面都跟上否定性的词组,如:阳春白日不少留,红荣碧树无颜色。碧树风花先春度,珠帘粉泽无人顾。明月白露今已寒,香衣锦带空珊珊。因此,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丽,而是幽丽或清丽。后者的“绿波”、“青云”等词藻,不是油画的浓彩堆叠,而是水彩画的鲜丽透明。另外,这一阶段的歌行用典显著减少,写景抒情基本使用白描,铺排的成分也有削减,并开始注意表现意境,刘希夷的《捣衣篇》尤为突出。在形式上,他们将“王杨卢骆体”的特色发展得更充分,对仗精工,句式整齐,蝉联而下,四句转韵,在节奏上由四杰的腾踔而变为宛转。第三阶段,以张若虚、张说为代表,时间大约从中宗复辟到玄宗开元初年,约705-713年。这一阶段的歌行向着两方面发展:一是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代表,在形式上继承了“王杨卢骆体”“四语一转,蝉联而下”的基本格式,但抛掉了华丽词藻和铺排手法,音调更为流转。二是以张说《邺都引》为代表,在骈偶句式中加进单行散句,去掉蝉联句法,平仄上也不完全拘于律体,正如沈德潜所说:“声调渐响,去王杨卢骆体远矣。”23总的说来,
8
f二张的歌行体现了“王杨卢骆体”淡化的趋势。张若虚的诗放弃铺叙而着重创造意境,张说的诗不拘音律而注意表现风骨。前者意境的清新冲淡四杰的丽,而后者风骨的刚健正好医治骈偶带来的软媚臃肿。就“王杨卢骆体”本身来说,《春江花月夜》篇幅不长,结构更完整,摒弃了以赋为诗的手法,采用白描,洗尽藻艳,意象仍然美丽,色彩却清淡空明,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节奏上,咏叹的味道更浓,更和谐自然。既不同于四杰的急管繁弦,也不同于刘希夷的哀丝愁竹,而是小提琴奏出的深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