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画面、图片、声音、视频,甚至计算机仿真综合性多媒体技术手段,带给学生生动、真实、直观的形象,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分化难点,化难为易,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例如在讲授教材“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时,可设计NaCl、CsCl、CO2、金刚石、石墨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思维训练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也提出“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化学教育要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仅靠原来的低效的教育资源是不可能的,必须引入信息教育技术,利用其信息量大、反馈快、交互性强等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求异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目前应付各种考试,常常淹没在题海中,思维能力发展迟缓,因此特别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把原本要求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问题转化为形象思维。众所周知,学生对化学知识中抽象内容,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疏通,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一般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心理上对化学学习的不同需求,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可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接受化学知识的能力。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f首先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性,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
其次,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现实特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相当吻合,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自在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