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雕塑创作
在创作教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完成初期的概念创作,通过两种教学方式落实创作思路:种是用泥或其它可塑性材质制作50cm以下雕塑,在基础造型前提下,训练同学们对观念的表达、形态的表现和对作品整体的把握。在反复推敲创作稿之后,通过3D扫描仪对其进行形态数字化采集。另种方法是直接使用ZBrush、Maya、3dsMax或Rhi
o等三维软件进行建模,形成创作初稿,在计算机虚拟的环境下对未完善的初稿做进一步的完善和调节。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对我们日常容易忽略的部分,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塑造,如图2所示。由这两类方式创作的作品初稿直接导入DVS3D⑩虚拟现实软件中,实现直观化的人机交互操作。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从泥稿、石膏稿、数字调整稿和交互稿等每一个阶段的形态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对雕塑创作的思路、形态、材质、环境效果及参数化数据等进行反复推敲和调整,以符合创作的初衷和要求。
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实验材料利用率不高,成型效果不理想,甚至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有效开展雕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弥补客观实践造成的问题,还大大降低设备购置,管
f理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费用。雕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效的将数字化模式贯穿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并有利于构建多样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如虚拟成型实验室模具设计与制作实验室、数字交互实验室等。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主要以三维形态成型为中轴,贯穿了三维形态概念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具制作等多个流程。
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能极大的消除传统雕塑教学过程中的死角和盲点,提高创作实践的成功率,使学生的创作思路得到有效成型。例如,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构建,计算机后台为其实时渲染,学生直观看到虚拟模型效果,并结合可穿戴设备在虚拟现实的场景中进行实时交互创作。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极大地促进各知识点理解、交融,学生可丰富实践经验,增强创作性意识。同时,在交互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也不断进行有效指引,一方面,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评价标准,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有效使雕塑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有利于学生认识雕塑的本质,培养其雕塑观。
例如,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通常采取两类实验方式来进行雕塑模具的制作,如图3所示,在一些体量小,结构简单的雕塑形态中,通过模具合范制作的方式,把模具分为两个部分,并以模具为主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