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物越来越小,和前面“上下一白”的广阔形成大与小,白与黑的对比,这些人和景在浩瀚的天地间太渺小了。给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之感。
现在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三段,把天地茫茫、天人合一的感觉读出来。(投影字越来越小)整个第三段没有任何渲染,寥寥数语,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朦胧的西湖夜雪图,更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在苍茫天地中的孤独与渺小。这种写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这叫什么写法?(白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简约到极致,反而能呈现另一种深致。白描手法就能使简约与深致相依,我们写作时在景物描写中也可以学习。
【诵读感痴情】这样苍茫的雪景中,作者忽然笔锋一转,移步换形,转而写起了?(两个烧酒赏雪的金
陵人)这使文章忽起波澜,终于使冰天雪地中有了一丝暖意。二人见到张岱,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指什么样的人?(痴人:都在大雪三日天寒地冻夜间时分来赏雪,痴情,痴迷,执着于自然山水)板书完成:山水之痴。
茫茫六合,知己难逢,难怪连舟子都感叹“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同为痴人,结合金陵客和张岱的言行,金陵客的痴和张岱的痴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呢?
(齐读第四段:读出金陵人的惊喜豪爽音调上扬,略快)金陵人:对坐,烧酒,大喜,拉余同饮。(金陵人赏雪,是结伴同行,还带了酒,又拉张岱同饮,可见旷达豪放,心情开朗,与其说赏雪,不如说是享受自然,享受生活。)张岱:强饮,而别。(略慢读出寂寞)相形之下显得更安静淡然,遗世独立,卓然不群。(板书:遗世独立)诵读全文,看看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的“独”?(1人鸟声俱绝:绝:天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之感,且大雪三日,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万籁无声谁能知?这无声中必有人在,这个人就是作者,这份“独”就有了着落。2独往:与后文船中有舟子矛盾吗?喃喃:大惑不解,并非知己,心中仍是独往,更显不随流俗,遗世独立。3景大人小,渺小孤独。4强饮三大白而别:本不能饮,不得不饮。“而别”可见张岱并未与人深交,或许是因为知道同是异乡人客居,后悔难期,更显得孤单惆怅。)
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痴迷山水的张岱,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
【悟读思文气】
周作人在《知堂书话》中这样评价张岱:“张宗子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看来,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虽为游记,但非记游,他的写景是有寄托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