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入耳、入脑、入心,并真正落实在行动上,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心理档案建设、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班级、学校、社区三级预警干预机制。
(三)深入推进学校德育队伍建设1、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优化班主任队伍结构。坚持择优上岗的原则,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做好新任用班主任的师徒结对工作,充分发挥老班主任的“传帮带”作用,做实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以及骨干研训。鼓励班主任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学习先进治班方略,开展班主任工作论坛、成功案例分析、开设名家讲堂等活动,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完善班主任绩效考核。结合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实行定期考核,优劳优酬,杜绝“平均”现象,对优秀的班主任要加大奖励力度,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年年当好班主任”的良好氛围。2、全面深化德育导师制。落实德育导师工作分管领导,明确导师工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导师工作实施方案,每位教师至少结对帮扶稳定或转化一名以上特殊学生;
f每日主动询问一次,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每周面批一次作业,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每周进行一次谈话,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每周对每名学生的校内外思想、交友、上网、学习、生活和兴趣变化等情况摸排分析一次;隔周召开一次学校学生思想行为问题分析研讨会,完善德育导师帮扶记录情况;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每学期对全体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家访等。
3、做实调研跟踪建档工作。每学年初,要畅通班主任、任课教师、同班同学、家庭、村组、社区等方面的信息来源渠道,努力做好家庭贫困、行为示范、心理失衡、学习困难、孤儿、留守儿童、特殊体质等重点问题学生的摸排、建档、分析、结对等工作,并对受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做好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励、跟踪疏导、及时记录等工作。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卡”、摸排特殊心理障碍学生、不定期判断分析不同年段学生心理现状、提出青春期团体心理辅导策略、指导班主任有效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工作,全面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案例分析、课例观摩、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