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工程规划。省直部门和市州、县市、区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各市州可自行确定若干连片特困地区,统筹资源给予重点扶持,省上从政策、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十二重点县和贫困村相对集中地方。做好重点县和贫困村相对集中地方的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以市州为单位,根据实际对重点县进行调整,实现重点县数量逐步减少。对摘掉重点县“帽子”的县,国家和省的支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根据连片扶贫开发要求,深入调查摸底,对“四大片区”内既不属于重点县又未进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20个县市、区的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地方和“四大片区”外县市、区的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地方,合理确定省级多村连片扶贫开发地区,可实行多村连片扶贫开发。特别要注重综合治理县、乡、村结合部地区的小区域贫困问题。
四、专项扶贫十三新村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自下而上制定新村建设规划,分类推进,分期分批实施,有条件的探索试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进
f程。以县为平台,叠加相关政策和项目,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集中投入,狠抓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建设公益设施较为完善的农村社区,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支柱产业,重点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标准化示范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新村建设后续管理,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合理布局学校、卫生院、就业社保及商业服务网点等,巩固提高扶贫开发成果,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体现到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不懈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在新村建设中坚持新村“竞争入围”和扶贫“首扶制度”,做到选准最困难的村、扶持最贫困的户、办好群众最急需办的事。十四产业扶贫。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