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于300万元,其中,财政性扶贫资金投入不低于100万元。二是建设扶贫新村聚居点。到2015年,山区、丘陵、平坝区聚居度分别达到20至25、25至30、30至35,全面完成农村困难家庭D级危房改造;到2020年,聚居度
f分别达到40至50、50至60、60至70,全面完成农村困难家庭C级危房改造,贫困地区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完成庭院绿化、垃圾收集站点、公共排污设施、沼气池及污水处理等人居配套建设,完成村内道路、饮水安全、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就业社保、商业服务网点等新村配套建设。其中,饮水安全方面,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用电方面,到2015年解决贫困地区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大幅度减少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无电人口数量,到2020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2、特色产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贫困户有1项增收项目,因地制宜培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打造“跨村联乡”特色产业,产业有专业合作组织或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主攻农民增收重点区域,拓宽农民增收发展空间,优化农民增收的政策环境,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到2020年,初步构建“跨乡联县”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农民户户能依托特色产业增收。
3、公共服务。一是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有较大提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二是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15年,贫困地区县、乡、村
f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基本健全,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以上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全面开展门诊统筹补偿,逐步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儿童重大疾病防治保障水平,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群众相比获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三是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已通电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力争实现每个县拥有1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