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的主要内容为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以,数学活动课要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此,实践活动课要重参与、重过程。教师要创设好的问题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和倾听学生们的讨论交流,并给予一定指导,引导学生大胆阐述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讨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后,借助教材“小小商店”实践活动课,指导学生进行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活动1:先引导学生观察商店的货架,说一说上面有哪些东西,每件物品的价钱分别是多少元,再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分别讨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让学生照样子提出一些和购物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解决。如估计买一本新华字典和一个书包大约要多少元?30元钱买一个布娃娃和一个熊猫玩具够不够?用50元钱去买货架上的物品,最多能买几种?活动2:活动前一定要组织学生把“小小商店”布置好。购物前,让学生根据“小小商店”里商品的价格,想一想自己准备买些什么,怎样付钱,是否需要找钱。模拟购物时,先请几名同学当营业员,然后组织学生有秩序地去购物。并以和“营业员”对话的方式付钱、找钱。购物结束后,先组织“顾客”在小组里说一说买东西的经过和体会,把自己买东西的经历在全班交流。再组织“营业员”说一说卖东西的经过和感受。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以数学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学生活动等环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二、积极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时我们不能把学生没有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简单直接的传授给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