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景德镇陶瓷存在的瓶颈
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千年不息的窑火,孕育了灿烂的陶瓷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庞大的陶瓷产业。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为特色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品不仅是景德镇的城市名片,陶瓷产业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景德镇全市有上万人依赖陶瓷而致富,十几万人依赖陶瓷而生存,同时,陶瓷对景德镇旅游和三产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市场经济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硬伤、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等因素,陶瓷产业跌入低谷,经过长达十多年的低位盘整,大批国有、集体企业先后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纷纷化整为零,切块承包。随之而来的是由陶瓷大师或名人领衔的工作室和全市(含周边)上千家星罗棋布的陶瓷小作坊占领了景德镇陶瓷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另外还有上千家经营陶瓷的商店。根据陶瓷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景德镇市政府审时度势,给景德镇陶瓷行业重新作了战略定位,把陶瓷业定位为景德镇市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文化产业。一方面这种历经产权制度改革后陶瓷经济有着产权清晰,贴近市场的优势。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形态呈现出的多样性和无序性对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就税务部门而言,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税收管理不适应经济多样性方面。据统计部门的数据反映,2005年陶瓷产值为24亿元,2006年为31亿元,而上缴税金情况是2005年为1500万元左右(其中地税征收166万元),2006年为3000万元左右(其中地税征收237万元)。上述数据表明,我市陶瓷行业实现的税收总量与我市陶瓷经济发展的总量很不相称,与我市瓷都地位也极不相称。一、陶瓷税收征管的现状(一)原有传统陶瓷企业关、停、改组改制,包袱沉重,无力偿税或怠于缴税,而大量的陶瓷作坊和个体业户税收征管不规范,成为地下经济,税收流失严重。据统计,截止2006年,我市陶瓷企业欠缴地方各税近1400万元,这些企业大都有租金收入,但主要用于支付职工社保金和养老金,无能力偿税或怠于缴税;目前我市共有各类陶瓷生产、经营业户3000余户,纳入税收监控的不到40,特别是原传统陶瓷企业改制裂变出来的500多户陶瓷承包、承租实体,除2001年作过一次清理象征性地征了一点税以外,几乎没有征过税;周边陶瓷点多面广,环境复杂,户管数已由2003年前的1000多户下降到现在的500多户;由于市政府城市规划和建立专业陶瓷市场的需要,将陶瓷窑迁至新都民营陶瓷园、个体业户迁至中国陶瓷城、国贸广场等,由于市政府在市场建设之前对投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