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经常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这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因而,要将课外阅读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定长远目标和短期计划,切实抓好。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要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训练才有可能形成习惯。所以应遵循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读多读深读透”的步骤进行。3、大量的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书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常常问我:“老师,我做完这个作业可以看书了吧?”得到我的许可,他们往往特别高兴。的确,读书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学生从书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书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同时还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启迪,净化了学生心灵,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较好养成。
f4、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大量的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首先浏览序言、目录、后记,然后通篇浏览,以确定是精读还是略读。如果是单一的一篇文章,开始应通读浏览,稍加意会即可,以便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基本情感。对于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应加以精读、反复吟咏,并随时圈点、勾画、批注、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标准中进一步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不受老师、同学的影响,把自己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