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更有效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有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一、备好每一节课是实施数学有效课堂的前提。教师如果没有备课就走上讲台,就如一个没带武器上战场的士兵一样心慌。教师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不能做到心中有数的话,又如何能上出一节高效的课呢?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教师不但要备课,还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明确设计意图,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围绕新课标理念,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数学高效课堂的“精讲多练”,也为数学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当前,我们采用导学案模式,由一个教师主备,其他教师二次甚至三次备课,提倡先听后上,不失是一种好方法。
f另外,对于新课标教材,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我在教学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一册教材即使以前教过,再教一遍又能挖掘出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的体会,获得新的收获。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把“高效课堂”这艘船开好,就必须扬好“备课”这片帆。
在教学的《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一课时,我在“备课”中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本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教材是通过对参加语文、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名单的统计,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即统计人数有17人,而实际上参加这两项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我在解读教材后,感到教材中的例题对我校学生而言并不能算是“熟悉的题材”。首先,参加兴趣小组对学生来说确实是熟悉的,但处在学生的位置上想一想,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其次,在我校,同一个学生不可能既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同时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因此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的。之前在听我校其他老师的上课中我也发现,学生难以理解“重叠人数”,关键还是在于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积累。
本节课我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生活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