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字形”线路,是本文的重点,更是难点,如何突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最佳方法,现在我就借用了梅林小学
f芦玉玲老师设计的动画PPT学生感觉自己就乘坐在那一列火车上,火车轻而易举的就爬上了陡坡。“班班通”把语文教学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枯燥、乏味的素材演绎得生动、有趣。不仅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悟、体验”,还很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4]乡土文化资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农村本来具有天然的乡土文化,但以前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教师无法自成体系形成乡土文化知识,也很少有可以借鉴的资源。现在我们可以借助媒体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以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语文素养。在教学《客家民居》一文中,我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思考我们土家民居“吊脚楼”的特点,可是学生对于本民族民居的特点、印象却少的可怜!现代的混泥土钢筋取代了“吊脚楼”,于是我在网上收集到: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然后和学生一起欣赏一张张精致的“吊脚楼”照片,这样一来,让学生轻松地了解其特点。当我说到:“吊脚楼”还引来不少外国专家来专门研究呢!在世界民居建筑史上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激发了学生对于本民族发自内心的热爱!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生活,而在生活过程中学习和利用语文知识,这样就会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而乡土文化贴近学生,他们易于了解、乐于接受,同时德育理念也得到很好的贯穿其中。在语文综合学习课上,我带领学生了解《摆手舞》、《哭嫁歌》,《跳丧舞》等浓郁的土家文化素材。为学生创造平台,开展语文实践,我确实体会到乡土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功效显著,也为大语文践行奠定了基础。
三、语文教学中“班班通”使用的反思
“班班通”对于我们而言,毕竟是全新的事物。也可以说引发了农村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运作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问题,不足为奇。但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才可以真正发挥其作用。⑴有些语文教师把“班班通”当作“全能选手”,依赖性、惰性随之产生。一堂课下来,从字词句段篇到朗读到练习,甚至作业布置,都通过“班班通”完成。这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