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的研究者,结合教学实践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应该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教学实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生物课的课程资源目前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1、校内的课程资源(1)教材和教参教师应该科学、艺术地呈现教材资源。教师不仅要展现教材所提供的主要知识点,而且要考虑如何使用教材的内容更有条理,重点更加突出,方式更有艺术性,避免平铺直叙的呈现方式。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的主要课程资源,新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苦功,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强调以图代文等。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更多地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饮食与营养”中的“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先取一些鸡蛋清,分别放进两只烧杯里,其中一只加入少量开水,并迅速搅拌。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活中水煮蛋的蛋白就是白色的,若改为直接对蛋清加热,可看到蛋白质凝固成“白”色的物质,当加热过度,还会放出臭味,又应了提示中的内容。教师要让生活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教师还应当适当配以图片、动画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对于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强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师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由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积极的促进者、发展者,对教材持怀疑和评判的态度,对“教什么”和“如何教”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饮食与营养”中的“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从馒头或面包上取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馒头或面包屑发生了什么变化?预先做出来的结果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黑色,这与书中提示部分的内容不一致,不能这样让学生接受。怎么办?要做出蓝色才行。影响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许多种,如碘酒换碘液及其浓度的大小,可是碘液易找,实验室、医务室就有,碘液需经过严格的配置(碘化钾4g、碘2g、蒸馏水100ml。先将碘
f化钾完全溶于部分蒸馏水中,再加碘和剩余蒸馏水,完全溶解后,贮存于棕色瓶中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