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读书、上网等寻找教学素材,却不能将庞杂的资料统一规划,将课变成了漫谈。这点,在我讲解中国古代史时就最有体会。中国的封建社会漫漫2000余年,每一小节时期的跨度都很大,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繁简不当,必败无疑。单凭熟读《三国》,就想梳理出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脉络,这是不可能的。没有经过思考的教学是知识的堆砌,不能“解惑”反而“生疑”。教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掌握课堂节奏,还需要灵活有效
4
f的教学方法加以配合。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对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思维定势,在入学的第一堂课上我就出了这样一道小题。如图:
如何将一个34正方形分成形状一样的四等份,学生冥思苦想,答出者寥寥。结果公布以后,学生们豁然开朗,自以为打开了思路。一般情况下,出题的难度会逐渐提高,所以,学生一个个严阵以待,就在他们准备迎接下一道更难的题时,我又画出一个完整的正方形,让他们同样分成形状一样的五等份。其实答案很简单,学生反而用了更长的时间。这样一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学生对学习历史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能够把课上得简单,道理“深入浅出”,确实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非思而不达也。思考是将知识内化,在思考的基础上,主动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将专业的智慧落实到课堂上来。3、写作积累写是学习实践后的总结和提高,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
5
f不会写就不会有突破。每节课后,我写的功课有很多:教学后记写出每节课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课堂随笔记下一个问题的设计或难点的突破;课题小结将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做法整理成书面文章等等。这样每课写一点,记一点,两三年下来积累的素材将十分丰富,这些素材是研究的可贵资料,也是自己成长的足迹。青年教师的专业智慧发端于丰厚的知识储备,只有多读广听、思考创新、写作积累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假若我们能够边读书、边反思、边写作,能够集教育者、学习者、思考者、研究者、实践者、写作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充实了,专业化的成长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二、热爱和启发学生,用智慧将教育转化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始终是不能脱离学生的成长而独自存在的。使学生获得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其前提是拥有良好专业素养的教师,这就对教师的专业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说教师的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