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核能》
课题
§22~2核能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生活实例展现,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思考结论”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使学生对核能有大致的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际知识储备,已基本能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来探求新知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核能的信息,本节课中学生对核能已有感性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还不能较好的理解和诠释核能的利用,教学过程设计了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及相关资料,可以由此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进入新课。
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成三部分内容:核能、裂变和聚变。核能的知识是初中物理重要的概念,本节在了解的基础上引出核能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技能
1.核能开发的历史进程;2.核能与核能利用,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3.我国的核能事业。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形成对核能概念的初步认识;2.通过资料分析了解核能的开发,为学生形成对包括社会问题在内的各
方面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奠定了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1.经历“思考结论”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2.在分析资料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利用核能利与弊
的讨论,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核能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把握核电站的发展过程及其各个阶段的主要特
重点
征;
难点难点:深入理解核技术的正负效应,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
f变。教学
讨论法、观察对比法方法使用
多媒体课件和动画器材课时1课时
f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引入:
从学生熟
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
知的问题入
一、引入新课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探究活动:原子核发生变化时,能量有什么变化呢?

手,符合学生
考、的认知特点,
交流使学生有亲切
核能-原子核发生改变所产生的能量。
感,乐于探
究。
一、核能开发的历史进程
1.1919年,英国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
使其嬗变成氧原子。
2.1932年,查得威克发现中子。
通过教师
3.1934年,法国约里奥-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
的资料分析,
铝,产生了一个磷的同位素,但很快放出正电子蜕
进一步激发了
变为硅。

学生的学习兴
4.卢瑟福1933和爱因斯坦1935均没有意识到原子考、趣。
能的实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