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扩张式的盈利模式十分明显我国商业银行非利差业务发展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各商业银行开展非利差业务的主要目的很大程度上为了推进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的发展只是把非利差业务当成了吸收存款、稳定客户的一种获取间接收益的手段。此外伴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非利差业务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不惜血本参与市场竞争形成整个市场收费过低或干脆不收费最终造成片面追求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业务量增长与收入增长不同步的怪现象。在资本高度密集的上海2006年上半年中间业务量达5474万亿元而收入却仅为2997亿元业务量与收入之比高达182651即平均18265元的业务量才能有1元钱的中间收入。在别的地区单位业务量的创收能力更是低下。
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因素分析
f一转轨经济与内部治理结构我国的转轨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分析管控和业务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一是所有者实际缺位委托代理机制效率低。二是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如银行经理人员的任免、升迁等问题。正是由于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难以成为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即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严重不匹配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甚至“合谋”现象。三是缺乏有效的制衡与激励机制。
二规模效应与内部管理银行规模效应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单位运营成本的下降以及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但规模效应与银行的内部管理高度相关科学合理的管理水平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发挥否则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由于体制和自身经营管理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经营之路。主要表现在盲目扩张只讲业务数量不注重业务质量从而出现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如图1所示我国银行总资产收益率ROA水平普遍低于美国主要银行。三成长经济与创新机制
f商业银行的成长经济是指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展研究和开展活动有能力、有条件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创新性的系列化金融产品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经济。成长经济的核心是业务创新。近年来现代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上面临着很多问题像“千行一面”的产品同质化问题、“现金酒精”的恶性营销问题、“复杂理财产品卖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