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
前言近几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加强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拓展工作途径,促进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成熟。未来三年,学校将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把“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我校是镇属高级中学,以本地生源为主,成绩跨度较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必然会引起诸多心理矛盾冲突。(一)学习心理问题我校部分班级的学习困难生较多,导致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即心理问题。如:学习动机太弱(内驱力低);学习习惯不良(不能自主学习);注意力障碍(上课易分心);自控力、耐挫力弱(缺少毅力和吃苦精神);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等。学业不良会使一些学生自卑、焦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沉迷网络游戏,出现各种违纪行为。(二)人际关系心理问题高中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涉及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四方面的关系。1、与同学的关系:部分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意识比较强,往往因一些小事发生矛盾冲突,互不相让。2、与老师的关系:青春期的学生,易冲动,又很要面子,常常因不接受批评教育,或因师生交流、沟通不顺畅而与老师发生冲突。3、与父母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都会因父母期望值高、唠叨,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与父母产生矛盾冲突。部分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有创伤,或抑郁、孤僻,或专横、敌对,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4、与朋友的关系:高中生渴望结交朋友,但有时候难以区分良友、损友,有时对异性朋友的交往尺度把握不好。(三)青春期心理问题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易冲动、自控力差;逆反心理强烈,做事鲁莽、不顾后果,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如在校出现打架骂人、破坏公物、顶撞老师等现象;处在青春萌动期,有性困惑;对异性感
精选
f兴趣、有爱慕心理,但他们往往把友情当作爱情,有些学生异性交往过密,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