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这种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图像功能并使其“魅化”,图像对文字的“霸权”也正是这种拜物倾向的主要体现。可以说,“图像拜物教”就是对感性主义和快乐原则的崇拜。
这一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消费文化中,工具理性使然。“读图时代”,新的接受原理将是快感节约原理,即受众在接受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选择那些最符合经济原理又付出较少但得到较多的媒体或文本。在消费文化视野下,知识形态会不会走向平面化、零散化,艺术还能否作为有内在生命力的有机整体而存在?值得我们深思。
现代消费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以极
f高的效率和极广的空间跨度为艺术生产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可能性,使人们能够更直接的从事审美活动。大众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知识的把握,但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机械复制的艺术,使得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了,图像所构造的关于世界的幻想和神话,淹没了智慧的光芒。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们更拘泥于视觉感官的快感享受,世俗化、生活化、快餐化已经成为当代审美文化无可回避的一条风景,正如陶东风所言:“这是一个没有史诗的世纪末……百年来审美风尚在此将明显地‘转了个弯’。它世俗化了,生活化了,享乐化了。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为审美文化的主导趣味。”5或许这样的感慨太过于悲观,但却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去反观和反思。
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感性文化,其根本目的是重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重建人的现实生存相关的关系系统,我们倡导人的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创造和构建丰富而完善的文化形态即审美关系状态和生态文明形态,使人类的生存更加具有诗意的品质,真正成为一种审美性的存在。
【参考文献】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29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
f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37
4郭宏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5
5陶东风、金元浦从碎片走向建设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二人谈j文艺研究,19945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