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以重大公共问题为研究出发点,打破原有学科界限,促进新知产生和社会平衡发展。
“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常常都具有一种突破传统学科分类与知识界限的含义”,23跨学科逐渐成为一类新兴学科的产生模式。跨学科的根本动力在于实现了知识的互动,在研究者的合作过程中形成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流动、转换、应用和创造,从而实现了知识跳出学科范围的再组合,在优势互补与重组中实现高层次知识管理,促进新知识的创造和研究者创新力的提升。跨学科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都有所发展,它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生产、学科的革命,更是课程和培养等系列内容的革命。
跨学科是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学跨学科研究关系是建立在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基础分支上,受到跨学科社会网络因素、知识转化因素、环境因素影响。因此,跨学科中知识共享机制包括单项学习受益机制、双向互惠受益机制和组织机理机制的三种知识共享动力机制,跨学科知识共享动力受到高位势专有学科知识贡献与嵌入方、低位势专有学科知识学习与整合方、跨学科成员知识共享互惠三个因素的影响24。跨学科发展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科门类齐全后的发展新趋势。
(四)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面对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趋势与潮流、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和产业融合发展,虽然我国学科专业管理、课题项目申报中均单独列出跨学科类型,但是总体来说我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由于在学科专业、教师归属、业绩考核等方面存在比较严格的纵向管理,导致学科交叉存在阻力,教师主要为所属院系服务,教师的教学科研绩效考核主要归属院系所有。因此,对于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存在比较固化的问题。
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首先,我国高校是否认识到和承认学科交叉、产业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促进跨学科发展和培养跨学科人才能够为高校带来更多的学术声誉及高质量的毕业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高校为学科交叉发展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更加适宜和促进发生的内外部环境。第一是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我国高校应通过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形成便于信息、需求、人财物流动的开放组织,建立学校、院系、学科专业三级委员会,更快的了解和预见外部产业、社会对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委员会的形式进行综合研判,紧密结合外部发展态势不断明确和修订组织目标和发展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