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
f任意识。还有,父母的养育方式和以身作则十分重要。民主式的教养方式容易促进幼儿责任心的良好发展;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幼儿责任心的不良发展。父母更要在孩子面前言行一致、赏罚分明、公私分明,这些行为都会对孩子责任感的产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四)恰当运用必要的法则在很多的家庭教育当中,我们很多家长常常会犯一些错误就是把给予孩子的“帮助”变成了“代替”。我们的孩子虽然说是幼儿,但他们也有想自己独立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作为父母或教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干的不好,就代替他们去干。比如说,老师要求孩子们做一只大红花带去学校,父母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去做或者帮助孩子们完成,但绝不能以“你做的不好,不漂亮的”借口代替他们去做,这样孩子们就会形成一种依赖的惯性,无法培养出孩子们责任心。“包办代劳”的活动中善意地剥夺了孩子承担角色责任的机会,使孩子从小养成依赖的心理,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责任心。又如当孩子打破了学校的玻璃,老师通知家长,家长立即拿出钱来赔偿,学生安然无恙,最后似乎已经不关他们的事了。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我想到了这样一篇报道:在法国,有一个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坏了邻居家的玻璃,孩子就向父母借钱买来玻璃给别人装上,而为了偿还父母这笔钱,这个孩子就利用课余和假期给别人打工挣钱来还给父母。这对父母认为,这是孩子自己造成的,应该由他自己负责,就是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呀,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为过失负责呢在“打破玻璃赔偿事件”中家长完全可以从孩子的零用钱中扣除那赔玻璃的钱。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善于让孩子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职责,承担错事的后果,并尽力去弥补。(五)纠正不良的家教方式
f除正面、直接的教育外,对儿童积极责任行为的及时强化也是儿童责任心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儿童由于年龄尚小,能力有限,其责任行为常常表现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如自己收拾玩具、整理书包、打扫房间等,而这些小事常会为父母所忽视,从而错过了教育孩子的良好时机。因此作为父母,要善于观察,在日常的小事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其及时的强化,如“看,强强真不错,能自己做事情了……”“真是个负责任的好孩子”等,从而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行为动机,促进其责任行为的再次出现。而父母的批评、指责,如“看你只会添乱”、“瞧你搞得一团糟,还是让我来弄好了”等,则会严重地打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