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整理笔记页数为自考2006年版大学语文教材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P1
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要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全文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围绕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本文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论证方法:演绎方法。文章善用比喻手法,1、用逃跑者“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无本质区别。2、用刀杀人却说“非我也,兵也”,比喻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
秋水(庄子)P5
庄子,名周,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文章富有浪漫色彩。中心思想主旨“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隐喻)以河水和海水的大小作为对比,衬托出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进阶,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铺垫。主要论证手法:类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诘句:反问句中的一种,只有问题没有回答的。如:反问句:你难道还没有吃饭吗?你肯定吃了。
反诘句:你难道还没有吃饭吗?(不用回答,答案自明。)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P9
欧阳修,北宋,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史论,中心思想“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不忘遗愿,得天下。衰:安逸享乐,宠信伶官,失天下。本文在写法上欲抑而先扬,先赞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的结论更令人信服。第三段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最后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重复强调。论证方法:对比,演绎,归纳。
论毅力(梁启超)P13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中心论点主旨“有毅力者成,反是失败”即只有具备坚韧毅力者方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全文围绕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进行正反对比。修辞手法:比喻和层递。层递句:1、“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作4个层次的递进描述。2、操舟作比喻。“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作3层次的递进描述。本文是自考篇目中唯一采用层递修辞手法的。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P16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