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材“大学语文”(4729)总复习资料(2009)一、知识要点议论文部分:110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2、识别文章所用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及其证明的观点。3、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1、《寡人之于国也》1、作者:孟子。战国思想家。儒家学派。提倡王道、仁政、民本(民贵君轻)思想。与孔子并称“孔孟”。2、出处:《孟子梁惠王上》。3、主要线索:如何使“民加多”。4、主题思想:阐述孟子的王道思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5、王道的具体(根本)措施:A蚕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家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农业: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文化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注意: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和“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分别要实行的措施。6、比喻(在论证方法中即“类比法”)的使用:(1)“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7、对比法:“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揭露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8、大量排比句(修辞方法)的运用,助长文章的雄辩气势。9、抑扬兼施、欲擒故纵、循循善诱的特色。2、《秋水》(节选)1、作者:庄子。战国思想家。道家学派。提倡顺应自然、“无为”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2、出处:《庄子》“外篇”。3、论点:宇宙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4、文章形式:寓言。ω小贴士ω:教材中以寓言形式展开的文章:《秋水》、《种树郭橐驼传》。5、本文艺术特色: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开头部分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比照两种不同认识境界,尤其是大量援譬设喻(即“类比法”):①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②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大仓乎?③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类比中,包含对比)6、论证方法:类比法(主要论证方法)、对比法、例证法;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反诘7、例证法:“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