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具有海洋特色的北海方言文化
一、具有北海特色的地名1、有些地名反映北海特定的地理环境、地貌状况北海市三面环海,地势低平,北高南低,渐缓倾斜。它西北部受海湾切割,南部则以海湾淤积与河流沉积为特征。北海的许多地名均反映了北海的这些地理特征。如“地角”,它位于市区西部,因地形呈三角形凸入海面而得名。又如“外沙”,该地位于市区西北面,原为顺延海边堆积而成的沙岸,因它横列于市区外围而得名。又如“大墩海”,得名是缘于该地有大沙墩,且濒临大海。2、有些地名是反映该地初建时周围的环境特征或村庄的规模如“独树根”,该地原是土丘坡岭,周围很荒凉,只有一棵高大的树,故称“独树根”,尽管现在那儿已绿树成行,人口密集,但地名依然,并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向后人诉说着那里曾经的荒凉。又如“十二间屋”,据载该村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初有吴、王、朱三姓人家到此定居,共搭起十二间茅屋,故称。如今该地已发展成为一个小有规模的村落,“十二间屋”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留下的只是一种历史的陈迹。3、某些地名反映了北海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北海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北海以前或许只是个小小的渔村。《北海市地名志》载:“北海,清嘉庆年前,原是一个名北海村的古老渔村,市区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向东发展起来的”黄家蕃著《北海文史》也记载了“北海市清初始见今名。北海是以今市区中的古村落(北海村)北面濒海而得名”,北海是否“因北面濒海而得名”,我们姑且不论,但北海是在北海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从“北海村”这个地名词中,我们也得到了线索。
二、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方言清人梁鸿勋《北海杂录》云:“北海埠地濒大海,古昔为泽国,后以沙积而成。相传此地原名古里寨,其为商场也,访诸长老,犹有能道其事者。大抵先有南一埠,迨南埠散,而北海市始成。北海市创于道光中年,斯时生意,不过渔船伙食而已。”北海既濒临大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起初居民多以打鱼为生。解放后,北海渔业迅速发展,不少海产品远销国内外,渔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f大大提高。直到今天,渔业仍为北海产业的支柱之一。这种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会体现在北海白话词汇里。首先,北海有一大批与渔业和海产品有关的词汇,如做海(捕渔)、开海(捕渔期)、封海(休渔期)。海产品名称更是名目繁多:从打捞的方式分,有“下网鱼”和“钓口鱼”之分,从养殖的方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