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笔记
第一章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可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智力正常;接纳他人,适应环境;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行为与社会角色相一致;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
正确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性、标准的相对性和标准的发展性。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主要有健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以下3个等级。1一般常态心理。2轻度失调心理。3严重病态心理。
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主要有学习心理障碍、情绪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认知障碍。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个体自
f身、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我们要树立科学
的健康观,对心理障碍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帮助大学生通过积极有益的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第二章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特征,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意识。从知、情、意三个层面分析,可以把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层次,三者以自我认识为基础,产生自我体验,进而达到自我调节;同时,又在自我体验的推动下加强自我调节,加深自我认识。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组合,构成一个人个性中的核心内容─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觉的观念统,它是稳定的,但又在不断发展之中。从自我意识的内容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就自我认识中的自我观念来看,又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讲,婴儿期是自我意识的发生阶段,童年期至少年期则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青年期则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
f成熟的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表现为自我认知的深刻性、社会性、
概括性;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敏感性;自我控制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