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群
洪国安
上海市建纬(深圳)律师事务所
摘要:BOT是国际上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一个完整的BOT项目需要经历建设、运营、移交三个阶段,历时长、投资大、法律关系复杂,风险不容小觑。特许经营权合同是实施BOT项目的核心与前提,如何防范BOT项目特许经营权合同中的法律风险是所有投资者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作者根据BOT项目运作的实战经验,总结出BOT项目特许经营权合同中应重点防范的法律风险,丰富了BOT的理论研究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BOT特许经营权合同法律风险防范
一、BOT模式的特点与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性BOTbuildoperatetra
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合同授予私营项目公司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共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等方式来清偿贷款,收回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项目公司将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BOT作为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其产生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通行于地中海地域的关于“海商借贷”的规定,1984年由土耳其总理正式提出,并首先应用于该国的公共设施的私有化项目。该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与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具有融资能力强,自有资本需要量小,投资收益有保障等众多优点,现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泛采用。目前BOT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往往涉及到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其建设和管理本是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责。政府采用BOT模式,把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暂时让渡给私人投资者,通过合同授予私人投资者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私人投资者通过行使特许经营权来收回投资并获取利益,同时代替政府行使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互惠双赢。一个完整的BOT项目至少要经历建设、运营、移交三个阶段,通常历时二十至三十年,涉及到的投资动则几十个亿,法律关系复杂,风险巨大。为了保证BOT项目正常有序地运行,各当事人之间需要签订一揽子协议,这些协议构成了BOT项目合同体系。在这一合同体系中,特许经营权合同是实施BOT项目的核心与前提,也是签订其他各项协议的基础。而政府作为特许经营权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既是与私人投资者、项目公司处于平等地位的合作伙伴,又是特许经营权的授予者、承担着监督管理职能,这就使得特许经营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