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t≥30℃时,T1)
f光能利用率(一般按3计,高的按5计,极限按10计)。
Qq光合有效辐射能kcalcm2a(约为总辐射能的5);
2、热量资源
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气候带:寒带、温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
道热带)
衡量热量的指标
(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冬小麦。≥5℃、≥10℃、≥15℃
(2)积温:农业常用≥10℃积温。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玉米、棉花。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
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我国平均为16009000℃。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
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光、热、水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大气
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1)降水量的空间及时间变化
①空间变化
400mm等降水线:以北、西我国主要牧区;以南、东我国主要农区
800mm等雨量线: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②时间变化
A、一年内变化:4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北方一般冬春无降水;南方年降水变化率较小(1015),
北方2030。
B、由于降水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水旱等灾害
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为03亿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在其它类型中,旱灾占62,涝灾占24。
(2)湿润系数K
干湿程度
K值
干湿程度
K值
f过湿
1523
半干旱
0705
湿润
1215
干旱
0503
润(正常)
10
极干旱
0201
(3)干燥度D各地区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标。
ΣTx≥x℃的积温
D值愈小,表示该地区湿润;反之,愈干燥。
212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
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1、地形地貌
A)海拔高度
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到极大值后,则随
海拔升高而降低。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生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
主要体现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